如何避免养老院成为“子女竞赛”的重灾区
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和表现,重要的是学会探索如何解决现代化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而不应避重就轻地退回到传统模式。
文丨张林
衡量一个社会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社会化机构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替代传统的血缘及亲缘关系,其中特别重要的一环是社会化养老的水平。每个人都曾经年轻,又终会变老,如何能够在减轻年轻人压力基础上实现更好的老年生活,意味着需要有充足又公平的第三方养老服务供给,能够将赡养老人的压力最大程度地从家庭关系中脱离出来,以实现代际间的福利改善。
当前,养老院越建越多,收费层次跨度越来越大,服务项目也更加丰富多元,看上去社会化养老正在有条不紊地替代传统家庭养老。但在这一切背后,老人们在养老院所能获得的客观照料服务和主观心理感受,却依然严重依赖于传统机制,“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传统机制在养老院里依然是绝对有效的。
证明传统机制依然有效的重要事实是,养老院老人之间普遍存在着一条“鄙视链”:多子女的比仅有独生子女的更有优越感,有子女的低看无子女的,子女在外地的高看子女在本地的。与之对应,养老院的看护水平也按照这条鄙视链的传递次序依次降低。这最终使得社会化的养老机制又退化为传统机制的某种仿照物,养老院也演变成为“子女竞赛”的重灾区,最终,老年人生活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又重新回到血缘体系之中。
这条“鄙视链”存在的原因,首先来源于人力资源的特殊性。人力资源的重要特点,是其投入过程相对于产出结果的不可观测性。正如一家公司无法具体得知各个员工以何种成本、投入了多少精力完成同一件工作一样,养老院管理方也很难随时监督护工等服务人员严格遵照服务流程、充分达到服务质量,更无法具体得知服务人员与被服务对象之间的互动过程与情绪表达。
这样,即便老年人可以向养老院的管理方进行反馈——正面的或者负面的,管理方也无法将反馈的结果与照料人员的投入程度一一对应起来。此外,每个老年人的具体诉求以及对服务标准的要求也不仅相同,这又使得服务人员的产出结果也具有了一定模糊性。结果的模糊与过程的不可观测,就使得只有当一位老人有更多子女前来探望时,养老院管理方与照料人员的人力资源投入才越容易、越频繁地被监督,与之对应的便是更多的养护资源倾斜。
“鄙视链”存在的第二个重要原因,是养老服务供给过程中存在着某种“逆淘汰”的过程。世界上很难有什么任务比照料孩童和老人更为繁琐艰辛,“久病床前无孝子”在东西方文化中都被视作一个难题,这就意味着养老服务本身需要很高的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在西方发达国家,护工的职业门槛是非常高的。而在实际当中,养老护工往往是广义健康领域就业机会的最后一个选项,留下来的往往最终是别无他去的从业人员。
另一方面,养老院的经营者本身也没有足够的动机提高护工等服务人员的收入水平。提高职员的收入首先意味着经营成本上升,小幅的成本提高并不能对高水平护工的转行动力形成有效约束,而大幅的收入提升可能帮助从业人员尽快实现一定积累,反而促使高水平护工更从容的离职。
这种养老服务供给的“逆淘汰”过程,实际上使得市场对于养老服务水平的预期并不高,从而使得养老市场天然地存在着信任不足的问题,这也是养老机构的口碑偏负面居多的重要原因。而多子女的家庭相比仅有一个子女或者没有子女的老人,也更容易做出退出市场化养老的决定。鉴于养老机构普遍存在的地域性,退出行为往往会成为一家养老机构市场声誉坍塌的开始,从市场供给与需求的角度看,养老服务机构也对多子女老人更加重视。
如此来看,难道就只剩下多生育子女并加入“子女竞赛”这一条路了吗?如果是这样的话,教育、医疗、救济、扶贫等等所有与社会公共保障相关的问题,似乎只要回归家庭就好了,家庭内部承担消化的问题自然也就不会成为社会问题。但是,多生育下来的子女,他们自己不也终将变成老年人吗?显然地,当前阶段主要经济体生育率的普遍降低,以及日益严重的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和表现,重要的是学会探索如何解决现代化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而不应避重就轻地退回到传统模式。
第一个可以改善的方向,是转移养老服务过程中人力资源的投入方向和方式。对于老年人的日常清洁、环境护理等标准流程,其实上应当探索以资本投入替代人力资源投入。生产养护设备及产品的企业在当前面临着巨大的创新机遇,这些设备和产品如果能够最大程度地替代人力投入,不仅可以促进养老机构的扩大发展,也可以形成宏观经济的新增长点。日本已经在探索将新型材料与人工智能进行结合,开发辅助养老“机器人”产品,帮助护理人员从繁杂、重复、低端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转而将稀缺的养老护工资源投入到活动组织、精神照料等领域,促进老年人之间重新形成平等的社会生活。
第二个可以改善的问题,是尽可能地鼓励社会化养老机构的设立与营业,特别是在不降低准入门槛的基础上鼓励民营养老机构的开办。具体逻辑在于,民营养老机构没有财政支持,只能靠服务市场获得营收,即便这意味着民营养老机构可能起初只能针对高收入市场,但市场过程可以提供包括不同层次护工人力成本在内的各项信息,并自发地寻找各种方式形成有效供给,民营养老机构也更有动力推动以资本投入替代人力投入的转型。
第三个可以改善的角度,是探索形成养老护工的专业化、组织化的自律组织,帮助养老护理人员以就业群体的身份保障自身的权益,匹配合适的工作机会,形成养老护工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提高其职业地位。同时自律组织还需要从从业标准、精神调节等各个层面提高从业水平,尽可能地避免因养老机构自身管理的参差不齐所带来的负面声誉。
养老是一连串的事件所组成的综合系统,它需要解决筹资的问题、场所的问题、人员的问题,还需要解决观念的问题和人情的问题,任何一个环节存在显著的短板,都很有可能造成养老体系试图退化到传统路径上去,而一个类农业社会的养老体系,是很难与一个现代化的社会相适应的。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责任编辑 刘波 bo.liu@ftchinese.com
商业财经 国际视角
关注FT中文网视频号
往期精选